马来西亚是一个具有多元族群,文化和语言的社会,在早期(根据上一辈的陈述),我们的社会一直都实行着多语兼用的社会交往模式。华人能说流利的巴刹马来话一点也不出奇,马来人和邻居说福建话,华语或淡米尔语也不是问题。伊班人以及卡达山人也能说客家话,福州话、马来话、本南话等等,以是当地社会视的普遍现象。可是,经过了50多年的国语政策、文化政策和教育政策,这个语用情况几乎彻底改变了。
曾几何时,接受现代性教育洗礼的独中生变成百分之百的“华语人”,大部分无法流利的说马来话。国民中学的马来学生也变成百分百的“马来语人”,无法像他们的家长那样能以一些汉语方言沟通。国民型中学的华校生也并不例外,华校生在书写和朗读国语方面能掌握得很好,但是沟通方面却谈不上流利。这两个族群的新一代人,越来越被各自的“族语”所分化,他们被灌输的“母语”,把他们个别塑造成“华人”和“马来人”。语言障碍也成了,年轻华裔族群成为公务员的绊脚石。大部分的年轻华裔族群觉得在政府部门工作, 无法让他们发挥所长, 因为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。所以年轻华裔族群都纷纷投向私人界的怀抱,也加剧了国民的分裂。这些受过现代性教育的国民和国语政策的产物,在族群或身份认同上日趋单元化。
在这个不正常的社会,任何族群组织举办的活动必定将不谙某种语言的人士排除在外。例如华团活动必然用华语进行,马来语文组织必然坚持百分百的马来用语,淡米尔文社团也视全场使用淡米尔语为天经地义之事。不论是什么组织,从政治组织到社会组织到大学组织,都是时候别限制自己的活动用语,而尝试多语兼用的方式了,即便使用多语会影响活动的效率;为了贯彻和容忍真正的多元,我们应该培养包容差异的耐性. 在任何一个社会,不同族群对不同语言的掌握程度不同,才是理所当然的事。面对这种理所当然的语言使用情况,为了了解和沟通,我们只有两个选择,第一、强迫所有人使用一种语言,其次,主动调整自己,习惯使用不同语言。然而选择第二种方式,才能让人们真正拥抱多元,期待不同语言和走向一个马来西亚。
总而言之,我们应该拥有以及坚持属于在这一片国土上每一个人民的一套文化, 而不是代表特定种族的文化。
Wednesday, July 7, 2010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